第一章 晉國衰落 (1)
關燈
小
中
大
【楚平王奪位:無毒不丈夫】
楚靈王失勢後,郢都一下子有了三個主人:王子比、王子黑肱和王子棄疾。三個人都是楚共王的兒子、楚靈王的弟弟,從血統上講,誰都有可能成為楚國的新君。若論長幼,王子比年齡最大;若論實力,自然是棄疾強橫,外有陳、蔡之人相助,內有楚國文武百官支持,奪標呼聲最高。
棄疾名聲歷來不錯。早在公元前536年,他奉楚靈王之命出使晉國,途經鄭國,受到鄭簡公和罕虎、子產、子大叔等大臣的熱情接待。棄疾的知書達理給鄭國君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聽說鄭簡公親自出面宴請,立刻表示自己乃是以卿大夫的身份過境,不敢接受。鄭國人一再堅持,他才勉強接受。見到鄭簡公,棄疾便行君臣大禮,而且送給鄭簡公駿馬八匹;見到罕虎,以上卿之禮相待,贈予駿馬六匹;見子產,贈馬四匹;見子大叔,贈馬兩匹。楚國使團和衛隊駐紮在鄭國,禁止隨意放牧砍柴,不入農田,不進菜園,不破壞民房,不騷擾居民,真個是秋毫無犯。棄疾還對天發誓:“如果有誰敢違抗命令,一律撤職查辦!”當時罕虎等人就議論說,這位王子棄疾恐怕遲早是要當楚王的。
對於棄疾的實力,觀從(楚大夫觀起之子)有著清醒的認識。他私下對王子比說:“您如果想成大事,那就趁著蔡公(王子棄疾)沒有防備,找機會殺掉他!否則的話,就算您當上了國君,他也能把您趕下臺。”
王子比對此的回答是:“我於心不忍啊!”
觀從哭笑不得:“您不忍心對付人家,不代表人家也會不忍心對付你。”
“不可能。”王子比連連搖頭說:“棄疾為人忠厚,世人皆知,他怎麽可能對自己的哥哥動手呢?”
觀從說:“您也許忘了,楚王也是他的哥哥。”
不想這話戳到了王子比的痛處,他的臉立刻漲得通紅,說:“我們起兵反對楚王,是為了挽救楚國,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。倒是你,從一開始就偽造棄疾的書信,將我們騙回來,又利用我們脅迫棄疾就範。現在楚王生死未蔔,你又來挑撥我們兄弟的關系,究竟是何居心?”越說到後來越激動,口水幾乎噴到觀從臉上。
觀從長嘆一聲,舉起袖子擦了擦臉,說:“我不過是不忍心看到你的下場,哪裏有什麽居心?罷了罷了,您既然不信任我,我留在這裏也是多餘,請允許我就此告辭。”
王子比說:“請自便。”
觀從默然退下。當天夜裏,他就收拾行裝,離開了郢都。
王子比真的不忍心對棄疾下手嗎?從當時的情況看,也許性情使然,也許是形勢所逼。客觀的事實是:當時楚靈王生死未蔔,局勢並不明朗,萬一楚靈王殺回郢都,非棄疾不足以與之抗衡。這個時候除掉棄疾,顯然是不明智的。
當時楚國朝野對於王子比、王子黑肱、王子棄疾這“三駕馬車”能否控制局勢,也普遍持有懷疑態度。郢都的居民更是人心惶惶,害怕楚靈王卷土重來,秋後算賬。
人心不安,自有妖孽。某一天晚上,不知從哪裏冒出來幾個失魂落魄的人,跑到大街上淒厲地狂呼:“大王回來啦!”
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:“要屠城嗎?”
楚靈王素有殘暴之名,如果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殺,屠城恐怕是理所當然的。
滿城人都戰戰兢兢,無法入睡。如此折騰了一夜,第二天早上起來,每個人的眼睛都是紅紅的,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。再互相打探楚靈王的消息,卻是子虛烏有。
“原來是謠傳啊!”大夥看似松了一口氣,內心那塊石頭卻更加沈重了。
過了幾天,同樣的事情又重演一次,引起的混亂不亞於前一次。惶恐的情緒彌漫在郢都的每一個角落,同樣也使得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坐立不安。
“幸好沒有聽觀從的建議。”王子比心裏暗想。他甚至開始後悔,當初為什麽會輕易上觀從的當,從晉國跑回來爭奪什麽王位。老老實實地呆在晉國當寓公,衣食無憂地過一生不也是挺好的嗎?
不久之後的一天夜裏,城內突然騷亂起來。這次不是幾個人,而是幾百人在各條大街小巷上邊跑邊喊——
“大王回來啦!”
“前鋒已經到了東門外!”
“大王有令,郢都軍民速速開城迎駕,否則城破之日,全城皆屠!”
“亂黨格殺勿論,一個不留!”
王子比聽到了,連衣服都沒穿整齊,就跑到王子黑肱府上商量對策。
“哥哥,你說他會殺了我們嗎?”黑肱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不知所措。較之王子比,他顯得更沈不住氣。
“應該不會吧,再怎麽說,咱們也是兄弟。”王子比這樣回答,卻發現這話其實連自己也說服不了。
黑肱說:“可我們殺了他的兒子啊!”
王子比說:“那是棄疾派人幹的,與我們無關……”
“哥哥!”黑肱打斷他的話,“你覺得他會相信嗎?就算我們有機會到他面前辯白,你覺得他會相信嗎?”
“恐怕不會。”王子比頓時面如死灰,他沈吟了半天,說,“而今之計,只能快去找棄疾商量,請他出陣與之一戰,或許還有勝算。”
“對,快去找他!”
兩個人慌裏慌張,正準備出發,聽到門外喧嘩,只見棄疾的親信鬥成然獨自駕著馬車,不顧衛兵的阻攔,氣急敗壞地闖進了前院。
“大王,大王回來了,百姓們害怕屠城,已經打開城門!”鬥成然說著,幾乎是從馬車上滾落下來,跪倒在二人面前。
王子比和王子黑肱面面相覷,雖然是冬天,腦門上的汗滴卻不住地冒。王子比急忙問道:“棄疾呢?棄疾現在哪裏?”
“蔡公……蔡公已經遇害了!百姓害怕屠城,要拿你們人頭去迎接大王,他們攻破了蔡公府,見人就殺,見東西就搶,蔡公剛露面,就被他們……”鬥成然話沒說話,已經哭成了個淚人。
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嘴巴張得老大,半天說不出話來。
“他們很快就會到這裏來,兩位趕緊逃吧,千萬不要被亂民們抓到了。”鬥成然哽咽著,像是回憶起某個可怕的場景,不住搖頭,“太慘了,太慘了,堂堂楚國王子,竟然死無全屍!”
正說著,門外火光沖天,前前後後都有人喊:“快開門,快開門!”接著聽到重物撞擊大門的聲音,間雜著各種各樣的呼聲,王子比聽得最真切的是——“千萬不要放走了叛賊!”
“完了。”鬥成然頹然道,“來不及了!”
“哥哥,現在怎麽辦?”黑肱看著王子比。
“還能怎麽辦?你我乃堂堂的楚國王子,要死也要死得體面,不能落在這些賤民手裏。悔不該,當初輕信了觀從的詭計,從晉國跑回來幹這些傻事。”王子比說著,拔出腰中的佩劍往脖子上一抹,鮮血濺得滿地都是。
王子黑肱猶豫了一下,也拔出佩劍,自刎身亡。
鬥成然看著二人倒下,來不及抹幹臉上的眼淚,嘴角已經露出一絲陰險的笑容。
《春秋》記載:“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。”說得明白,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兄弟倆的自殺,乃是棄疾一手導演的好戲。他充分利用了二人對形勢的不了解,略施小計,便逼得他們拔劍自殺,為自己的上臺鋪平了道路。
回想起來,當初王子比從晉國啟程回楚國,韓起曾經問叔向:“你認為子幹(王子比字子幹)此去能成大事嗎?”
“難。”叔向不假思索地說。
韓起不解:“同惡相求,如同商人追逐利益,怎麽會難呢?”意思是楚靈王得罪的人太多,已經成為全民公敵,大夥兒為了反抗他而團結在一起,就像商人追逐利潤一樣自覺,成功應該不是難事。
叔向說:“沒有同好,哪來的同惡?”叔向的意思是,大夥都討厭楚靈王不假,但討厭楚靈王不代表喜歡王子比。因此,就算是把楚靈王推翻了,王子比也不見得能夠“成大事”。
“您如果問我王子比能不能夠得到楚國,我可以實話告訴您,如果有下列五種情況,想得到一個國家是很難的。第一種是身份顯貴而無賢人相助,第二種是有賢人相助而無強勢的內應,第三種是有內應而無謀略,第四種是有謀略而不得民心,第五種是有民心而無美好的品德。”叔向接著說,“您想想,子幹來到晉國已經有十三年了,跟隨著他的那些人,無論是楚國的還是晉國的,沒有一個知名人士,這是無賢人相助;楚國的親族不是被消滅,就是背叛了他,這是沒有內應;現在尚未摸清楚情況,就草草回國,這是無謀;出國十三年,人們早就將他忘得差不多了,這是沒有民心;被迫逃亡在外,卻沒有人同情他,這說明他人品實在不怎麽樣。相比之下,現在的楚王雖然暴虐,但還是頗有人君之度,至少對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能夠包容。子幹一無是處,卻想取而代之,您覺得他能夠得到楚國嗎?”
“那依你之見,楚國最終會落到誰手裏?”
“王子棄疾。”叔向說,“此人身為蔡公,又得陳人之助,實力強橫,而且沒聽說有什麽劣跡,治下盜賊不興,民無怨言,威望很高。自古以來,楚國王室動亂,總是小兒子勝出,我看這次也不例外。”
韓起說:“話雖如此,當年齊桓公、晉文公都是流亡國外,後來不但當了國君,還成為霸主,凡事不可一概而論,說不定子幹也有這樣的福氣呢?”
“子幹怎麽能夠跟他們相比呢?齊桓公小的時候就受到齊僖公的寵愛,雖然出逃在外,仍有鮑叔牙、賓須無、隰朋等名士追隨,有莒國、衛國作為後盾,還有國、高二氏為內應。他本人從善如流,行為莊重,不貪財,不縱欲,樂善好施。這樣的人當上國君,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先君晉文公,乃是狐姬之子,受寵於晉獻公,自幼好學不倦,十七歲的時候身邊就賢人雲集,流亡在外的時候,有狐偃、趙衰為心腹,有魏犨(chōu)、賈佗為手足,有齊、宋、秦、楚等大國為後盾,還有欒枝、郤縠(xìhú)、狐突、先軫等豪強為內應,雖然流亡了十九年,這些人都對他不離不棄。老天要讓晉國興盛,不選擇他又選擇誰呢?我跟您說,子幹跟這兩位沒法比,您看他離開晉國無人相送,回到楚國也沒人迎接,這樣的人想當國君,那是做夢!”
那麽,當王子比和王子黑肱自殺的時候,真正的楚靈王,究竟在哪裏呢?
原來,棄疾剛入郢都,便派了大量的奸細前往楚靈王軍中,散布郢都失陷的消息,而且宣布:只要自行脫離部隊,一概既往不咎。楚靈王聽到這個消息,大吃一驚,連忙帶著部隊回師郢都。沒想到一路走,將士們就一路開小差,走到訾(zī)梁(今河南信陽境內),部隊已經所剩無幾。恰在此時,大子祿和公子罷敵的死訊也傳到了軍中。
遭遇了喪子之痛,又逢眾叛親離,楚靈王萬念俱灰,也不願再回郢都。於是他身邊的人很快就走光了,只剩他獨自一人沿著漢水南下。曾兩次受過王恩的申亥(大夫申無宇之子,楚靈王曾兩度寬恕過申無宇)在棘門(地名)的蘆葦地裏找到了他,將他偷偷帶回家。
一個月之後,楚靈王在申亥家裏自縊身亡。
棄疾一點也不浪費時間。王子比和王子黑肱自殺的第二天,他便即位為君,成為了歷史上的楚平王。
王子比被厚葬在訾(zī)地(今河南省境內),而且有了一個專門的稱號——訾敖。前面說過,敖是楚地方言,意思是雖然即位,卻沒有盡到國君的責任。在楚國的歷史上,有記載的已經有若敖、堵敖、郟(jiá)敖,王子比與他們同列,倒也算是有了一個名分。
郢都城內仍舊人心惶惶。楚平王用楚靈王嚇死兩個哥哥,也把郢都人嚇得不輕。大部分官員對新政權持觀望態度,有人甚至稱病不朝,好給自己留一條後路。
但這難不倒楚平王。
沒過多久,楚靈王的屍體在漢水被發現。臉已經腐爛得不可辨認,僅能從服飾上判定他的身份。楚平王命人將屍體帶到郢都,在國人面前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。
於是,大夥徹底心安了。
令人尷尬的是,數年之後,申亥終於向政府報告了楚靈王的真正死因,而且交出了他的靈柩。沒關系,這時候楚平王的統治已經穩固了,他輕描淡寫地說了句“原來搞錯了”,命人把原來那具屍體挖出來,又為真正的楚靈王舉行了葬禮。
鬥成然擁立有功,被任命為令尹,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負責楚國的軍政大事。原來楚靈王濫用民力,欺淩諸侯,現在一切都在楚平王和鬥成然的安排下撥亂反正。
陳、蔡二國恢覆了獨立。當年楚靈王打著護送公孫吳回國的旗號吞並陳國,楚平王便把公孫吳找到,讓他當了陳侯,也就是歷史上的陳惠公。蔡國的大子有被楚靈王當作犧牲祭祀山神,楚平王便封大子有的兒子公孫廬為蔡侯,也就是歷史上的蔡平侯。楚靈王通過大規模“人地置換”來斷絕被侵占地區人民的覆國之念,楚平王則讓這些被遷徙的人們又回到故土。
在國內,楚平王大賞有功之臣,向國民施舍錢糧,赦免有罪之人,選拔賢能之士……總之新官上任三把火,該燒的都燒了,贏得滿堂喝彩。觀從曾經勸王子比殺楚平王,離開王子比後一直隱居在蔡國,楚平王也不介意,派人將他找回來,說:“你想要什麽,我都答應。”
觀從的回答很委婉:“臣的先祖曾經擔任蔔師的助手。”
楚平王於是任命觀從為蔔師,讓他負責宮中的占蔔事務。
為了在諸侯面前樹立全新的形象,楚平王還派大夫枝如(覆姓)子躬出使鄭國,歸還楚靈王時代強占的犨、櫟兩地。枝如子躬領命而去,回來的時候卻沒有完成使命。據說此君到了鄭國,跟鄭國君臣拉家常,聊天氣,絕口不提歸還土地的事。倒是鄭國人先沈不住氣了,主動問他:“聽說楚王要歸還寡君犨、櫟兩地,請問有那麽回事嗎?”
“我可沒聽到這樣的命令喲。”枝如子躬漫不經心地說。
鄭國人也不好再追問。
回到郢都,楚平王問他事情辦得怎麽樣了,枝如子躬把帽子取下來,脫掉上衣,叩頭說:“下臣違抗了大王的命令,這事沒辦成,請大王懲罰下臣吧!”
“哦?為什麽?”
“犨、櫟兩地,乃我國北部重鎮,視之為國家門戶亦不為過。雖是先君通過武力強占而來,輕易拱手讓人實非明智之舉,所以下臣鬥膽違抗了您的命令,甘願受罰。”
楚平王大為感動,拉著他的手說:“快把衣服穿起來,回家去吧。下次不谷有重要的事情,再找您來幫忙。”
不谷是諸侯自稱,比“寡人”更為謙遜。枝如子躬使命未達,當受處罰;然而愛國之心,著實可嘉!楚平王讓他回家去歇著,不賞不罰,既維護了自己的權威,也不至於冷了忠臣的心,乃是明智的處理方式。
公元前528年十月,吳國攻占楚國的附庸州來。令尹鬥成然請求討伐吳國,楚平王不答應:“我還沒有安撫人民,沒有侍奉鬼神,沒有完成守備,沒有安定國家,這個時候動用武力,失敗了可沒有後悔藥可吃。州來在吳國,和在楚國沒有什麽區別,隨時可以要回來。”
不討伐不代表無行動。第二年夏天,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(今湖北秭歸縣境內)檢閱西部地區部隊,派屈罷在召陵檢閱東部地區部隊,同時安撫當地百姓,施舍錢糧,救濟貧困,恤孤養老,收容流浪人員,寬免孤兒寡婦的賦稅,選拔地方上的賢能之士。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楚國面貌煥然一新。尤為難得的是,這種休養生息政策被堅持了長達五年之久。直到公元前523年,楚國不築城,不用兵,老百姓過了五年踏踏實實的太平日子。
【齊景公公然挑戰晉國的底線】
公元前536年,晉國的首都新田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——齊國的君主齊景公。齊景公此行的目的,一則是朝覲晉平公,二則請求晉國同意齊國對燕國用兵。
原來,三年前燕國發生政變,燕簡公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,逃到了齊國。齊景公意欲幫助燕簡公覆國,但是又擔心晉國幹涉,於是主動上門請示匯報。
晉平公同意了齊景公的要求。燕國的大夫以臣逐君,自是大逆不道,齊國主動要求討伐亂臣賊子,晉國沒有理由反對。於是同年冬天,齊國向燕國宣戰,但是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:兩國不戰而和,在濡上(地名)舉行了會盟。燕國以祖上傳下來的禮器向齊國行賄,而且將公主嫁給齊景公做小老婆。齊景公財色雙收,便也順手推舟,將燕簡公又帶回臨淄去了。
毫無疑問,齊景公這個人是有想法的。
作為一代昏君齊靈公的兒子和亂世梟雄齊莊公的弟弟,齊景公的童年在多次宮廷政變中度過。崔杼之亂將他推上了國君的寶座,成為傀儡。即位之後不到一年,又遇到慶封之亂。直到公元前545年慶封被驅逐,齊景公才算松了一口氣。
自古雄才多磨難。齊景公中人之資,談不上雄才大略,然而多年的委曲求全磨煉了他的心智,增強了他的膽識,先祖齊桓公的故事更是鼓舞著他去重振東方大國的雄風。
齊景公的晉國之行應該有收獲,任何人,只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洞察力,便不難看出晉國已經在走下坡路。齊景公躊躇滿志而歸,更加堅定了自己領導齊國崛起的信心。但是在此之前,他必須等待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。
而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來了。
公元前534年七月,大夫子尾病逝,其子高強繼承家業。大夫欒施想趁機介入高強的家政,派人殺死了子尾留下的家宰(首席家臣)梁嬰。同年八月,欒施自作主張,為高強指定了新的家宰。
欒施的舉動引起了高強家上下的同仇敵愾。他們暗地裏發放武器,武裝族人,準備進攻欒施。子尾的生前好友陳無宇也積極備戰,打算幫助高強。
陳無宇是什麽人?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。齊國的每一次動亂,陳家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“我能從中得到些什麽”,而且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。這一次高強要攻打欒施,他又怎麽能夠不推波助瀾,煽風點火呢?
有人將高強家的異動告訴了欒施,提醒他要多加防範。欒施一開始不相信,說的人多了,他才將信將疑,帶上幾名隨從,想去高強家看個究竟。
剛出門不遠,就被一群家臣攔在了路口。
“主公千萬別去,臣等剛剛觀察過,高強家武士雲集,正整裝待發,您去就是送死!”
“不可能!我不相信高強這小子敢如此膽大妄為!”欒施一把奪過車夫的馬鞭,將車夫推到一邊,揮鞭欲進。
家臣們死死拉住韁繩,更有人直接跪在路中間,不讓馬車通過。
看到家臣這副架勢,欒施心裏明白,這事八成是真的了。這位並不高明的陰謀家慌了神,他思前顧後,想了多種應對措施,最後竟然想到:陳無宇是子尾的生前好友,高強對陳無宇十分尊重,不妨去向陳無宇請教一番,聽聽他有何高見!於是掉轉車頭,直奔陳家而去。
這可真是才離狼窩,又奔虎口。陳無宇這邊早就準備好了,上千名精壯族兵全副武裝,正齊刷刷地在院子裏候命,只等高強那邊動手,就殺出去配合。只不過陳無宇的保密工作做得比高強好多了,從表面上看,陳家與往常無異,進出的人都帶著一種天下無事的表情,看不出任何問題。
也許是生性過於謹慎,欒施的送貨上門,倒讓陳無宇心裏一虛:莫非消息走露,欒施是有備而來?
當他聽說欒施連衛隊都沒帶,僅帶著幾名隨從前來的時候,更加確認了這一想法。欒施胸有成竹,說不定已經暗中聯絡了其他家族勢力,甚至取得了齊景公的支持!陳無宇越想越不對勁,他思忖片刻,命令族兵全部撤到後院躲起來,自己也脫下盔甲,換上便服,親自來到門口迎接欒施。
欒施完全蒙在鼓裏,見到陳無宇就緊緊握住他的手:“有件要緊的事,一定要聽聽您的意見。”
陳無宇本來就心虛,被欒施這麽一握,立刻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:人家這是在試探我啊!可不能讓人牽著我的鼻子走,得反客為主。他也用力握住欒施的手,說:“您來得正好,我也正好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向您報告,剛剛準備去您府上,馬車都備好了!”
“哦?”欒施被弄糊塗了。
“我剛剛接到消息,子良(高強字子良)家正在發放武器,準備攻打您,這會兒正在作戰前動員,您可千萬要小心!”
“啊,有這樣的事?”欒施裝出吃驚的樣子,心裏想:陳無宇原來知道這件事,情況不是那麽簡單,他很有可能已經摻和其中!就在欒施腦子轉得飛快的時候,陳無宇又說了一句話:“您現在動手,馬上回去武裝家臣,先發至人,必可打高強一個措手不及。無宇不才,願意助您一臂之力!”
這句話徹底讓欒施醒悟過來了:陳無宇在煽陰風,點鬼火,想要欒、高兩家自相殘殺,他好從中漁利!
“您在說什麽呢?”欒施說,“子良還是個孩子,我受子尾的委托扶持他,所以才又費心為他選定了家宰。我愛他還來不及,怎麽可能派兵去攻打他呢?日後我還有臉去見祖宗嗎?您和子尾是至交,如果您有心幫我,何不去到子良家裏,要他放棄攻打我的念頭?世上的事情,以和為貴,如果做好了,也是陳家的福德。”
陳無宇的反應很快,臉紅了一下,立馬向欒施下拜,說:“您大人有大量,無宇深感欽佩,我這就去子良家,勸他放棄愚蠢的念頭,不要與您為敵。”
這場一觸即發的爭鬥,因為欒施的誤打誤撞,最終竟真的以和為貴,化幹戈為玉帛了。
但是且慢說“最終”。
時隔兩年,公元前532年夏天,臨淄城內再次騷動:欒、高兩家聯合起來,準備攻打陳氏和鮑氏。
鮑氏就是鮑叔牙的後人,此時的族長為鮑國,是鮑叔牙的曾孫。
兩年前欒、高兩家還勢同水火,兩年後怎麽會聯合起來向陳、鮑兩家開戰呢?關於這一點,史料沒有任何解釋,也無法解釋,因為完全是子虛烏有。
事情是這樣的:某一天有人跑來告訴陳無宇,說欒、高二氏已經武裝起來,馬上就要向陳、鮑二氏發動進攻了。陳無宇大吃一驚,一面動員族兵,一面跑去聯絡鮑國。來到鮑家,發現鮑家已經是全副武裝,作好戰鬥準備了。兩人合計了一番,派出探子去打聽欒、高兩家,得到的情報是:欒施和高強分別在自己家裏,正擺開宴席,準備飲酒。
事實很清楚,欒施和高強根本沒有攻打陳、鮑二氏的意思,完全是有人在造謠。但是陳無宇聽到探子回報,不是松了一口氣,而是對鮑國說:“情報雖然不準確,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們曾經想和他們開戰,肯定會對付我們。不如趁著他們準備喝酒,先進攻他們?”
鮑國說:“有道理,咱們就這麽幹!”
這真是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兩個人帶著族兵,主動向欒、高兩家發動了進攻。
欒施和高強確實是在喝酒,而且還喝了不少。聽說陳、鮑兩家來攻,高強便出了一個昏招:“我們先把國君抓在手裏,看他們還能怎麽樣?”欒施也表示讚同。於是兩人派兵進攻齊景公的寢宮,打算綁架齊景公。
紛紛擾擾中,那個名叫晏嬰的矮子再度表現出智者風範。他穿著整整齊齊的朝服,站在寢宮之外。欒、高、陳、鮑四家都派人來拉攏他,他一概不理。
家臣問:“您是打算幫助陳、鮑二氏嗎?”
“幫他們?”晏嬰反問,“有什麽好處?”
“沒有什麽好處。”家臣想了想,說:“那咱們就幫助欒、高二氏?”
晏嬰說:“你覺得他們打得過陳、鮑二氏嗎?”
家臣松了一口氣,說:“那咱們趕快回去吧!”
“回哪去啊?”晏嬰說,“國君現在被人攻打,我怎麽能夠走開呢?”
欒、高二氏攻打國君,晏嬰既然不想跟他們同流合汙,那就應該拿起武器反抗;如果不敢反抗,那就躲得遠遠的。可是晏嬰既不反抗,也不逃跑,袖手旁觀,反而振振有詞,把人家說得理屈詞窮。可見很多時候,圍觀也是一種姿態。
齊景公在這次事件中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。他派大夫王黑拿著當年周武王賞賜給姜太公的龍旗,打退了欒、高二氏的進攻,又在臨淄的稷門(西門)大獲全勝,接著乘勝追擊,在莊地(臨淄城內地名)再度獲勝。臨淄的居民受到鼓舞,也行動起來,幫著攻打叛軍,最終在鹿門(東南門)將欒、高二氏徹底擊潰。
欒施和高強倉皇出逃,跑到魯國去避難。他們的家產被陳、鮑瓜分一空。
晏嬰對陳無宇說:“您從欒、高二氏那裏得到的土地,必須交還給國君!禮讓,是德行的主體,是最高的美德。人都有血氣,都有爭利之心,您這樣明目張膽地將別人的家產占為已有,不只是國君有意見,別的大臣也有意見,您承受得住嗎?利益不可強取,取之有道方可長久,您只有追隨著道義,才能增長陳家的福氣啊!”
無須晏嬰做太多的思想工作,陳無宇很爽快地說:“行,就聽您的。”不但將新占的土地全部獻給齊景公,而且主動提出告老還鄉,回到莒地(陳氏封邑)去安度餘生。齊景公得到這些土地,說話的底氣就硬多了。
公元前530年春天,齊景公派上卿高偃將燕簡公送到了唐地(燕國地名),讓他在唐地安頓下來。同年夏天,齊景公、衛靈公、鄭定公聯袂前往晉國,朝覲了剛即位不久的晉昭公。
鄭定公是鄭簡公的兒子。就這一年春天,在位三十六年的鄭簡公去世了。按照規矩,諸侯五月而葬,鄭定公不等鄭簡公的葬禮舉行,便強忍著悲痛,在子產的陪同下前來朝覲晉昭公,對於日薄西山的晉國來說,這份孝心委實可嘉。
魯昭公也想去湊這個熱鬧,但是人走到黃河邊,又被晉國人擋了回去。原來,公元前532年秋天,魯國人入侵莒國,攻占了郠(gěng)地(莒國地名,在今山東省境內),而且將戰俘作為犧牲祭祀社稷之神,開活人獻祭之先河。莒國人跑到晉國去告狀,恰巧那時候晉平公去世,晉國人便將這事先放一邊,沒有追究魯國的責任。當時不追究,並不代表秋後不算賬,等到魯昭公主動前來獻殷勤的時候,晉國人便讓他吃了閉門羹。
齊景公則受到了熱情歡迎。晉昭公專門為其設宴,各路諸侯作陪,還舉行了投壺游戲。
所謂投壺,是周朝貴族圈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。賓主二人相對而坐,中間立一銅壺,壺身大而圓,壺頸狹長,壺口寬大,壺裏裝著豆子,兩人輪番以“箭”(柳條之類的細樹枝)投入壺中,每人限投四次,多中者勝。投壺講究的是雍容典雅,動作不能粗魯,表情不能誇張,旁邊還有樂師奏樂,投壺的動作如果能夠與音樂合拍,且又能投中,則為最佳。
晉昭公先投,荀吳在一旁獻祝辭,說:“有酒如淮水,有肉如山丘,寡君如若投中,可以統帥諸侯。”說完,晉昭公果然投中,晉國群臣均喜形於色。
說者有心,聽者有意。齊景公持“箭”在手,也為自己說了一段祝詞:“有酒如澠(miǎn)池,有肉如山陵,寡人如若投中,將代替您而興起。”這完全是跟晉昭公對著來了,荀吳臉色大變,齊景公卻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投,也中了。
晉國人完全沒有料到齊景公會來這麽一手,感覺到很錯愕。當時晉國大夫士伯瑕就暗中責備荀吳:“您失言了,晉國本來就是霸主,跟投壺有什麽關系,投中了也不值得大驚小怪。現在倒好,反讓齊侯占了我們國君的上風,他這次回去,肯定不會再來了。”
荀吳也有點後悔,但仍然嘴硬:“我們的軍隊統帥堅強有力,比原來一點也不差,齊國敢怎麽樣?”
兩個人的對話不小心讓齊國大夫公孫傁(sǒu)聽到了。公孫傁快步走到堂上,對齊景公說:“天色已晚,您也勞累,可以退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楚靈王失勢後,郢都一下子有了三個主人:王子比、王子黑肱和王子棄疾。三個人都是楚共王的兒子、楚靈王的弟弟,從血統上講,誰都有可能成為楚國的新君。若論長幼,王子比年齡最大;若論實力,自然是棄疾強橫,外有陳、蔡之人相助,內有楚國文武百官支持,奪標呼聲最高。
棄疾名聲歷來不錯。早在公元前536年,他奉楚靈王之命出使晉國,途經鄭國,受到鄭簡公和罕虎、子產、子大叔等大臣的熱情接待。棄疾的知書達理給鄭國君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聽說鄭簡公親自出面宴請,立刻表示自己乃是以卿大夫的身份過境,不敢接受。鄭國人一再堅持,他才勉強接受。見到鄭簡公,棄疾便行君臣大禮,而且送給鄭簡公駿馬八匹;見到罕虎,以上卿之禮相待,贈予駿馬六匹;見子產,贈馬四匹;見子大叔,贈馬兩匹。楚國使團和衛隊駐紮在鄭國,禁止隨意放牧砍柴,不入農田,不進菜園,不破壞民房,不騷擾居民,真個是秋毫無犯。棄疾還對天發誓:“如果有誰敢違抗命令,一律撤職查辦!”當時罕虎等人就議論說,這位王子棄疾恐怕遲早是要當楚王的。
對於棄疾的實力,觀從(楚大夫觀起之子)有著清醒的認識。他私下對王子比說:“您如果想成大事,那就趁著蔡公(王子棄疾)沒有防備,找機會殺掉他!否則的話,就算您當上了國君,他也能把您趕下臺。”
王子比對此的回答是:“我於心不忍啊!”
觀從哭笑不得:“您不忍心對付人家,不代表人家也會不忍心對付你。”
“不可能。”王子比連連搖頭說:“棄疾為人忠厚,世人皆知,他怎麽可能對自己的哥哥動手呢?”
觀從說:“您也許忘了,楚王也是他的哥哥。”
不想這話戳到了王子比的痛處,他的臉立刻漲得通紅,說:“我們起兵反對楚王,是為了挽救楚國,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。倒是你,從一開始就偽造棄疾的書信,將我們騙回來,又利用我們脅迫棄疾就範。現在楚王生死未蔔,你又來挑撥我們兄弟的關系,究竟是何居心?”越說到後來越激動,口水幾乎噴到觀從臉上。
觀從長嘆一聲,舉起袖子擦了擦臉,說:“我不過是不忍心看到你的下場,哪裏有什麽居心?罷了罷了,您既然不信任我,我留在這裏也是多餘,請允許我就此告辭。”
王子比說:“請自便。”
觀從默然退下。當天夜裏,他就收拾行裝,離開了郢都。
王子比真的不忍心對棄疾下手嗎?從當時的情況看,也許性情使然,也許是形勢所逼。客觀的事實是:當時楚靈王生死未蔔,局勢並不明朗,萬一楚靈王殺回郢都,非棄疾不足以與之抗衡。這個時候除掉棄疾,顯然是不明智的。
當時楚國朝野對於王子比、王子黑肱、王子棄疾這“三駕馬車”能否控制局勢,也普遍持有懷疑態度。郢都的居民更是人心惶惶,害怕楚靈王卷土重來,秋後算賬。
人心不安,自有妖孽。某一天晚上,不知從哪裏冒出來幾個失魂落魄的人,跑到大街上淒厲地狂呼:“大王回來啦!”
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:“要屠城嗎?”
楚靈王素有殘暴之名,如果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殺,屠城恐怕是理所當然的。
滿城人都戰戰兢兢,無法入睡。如此折騰了一夜,第二天早上起來,每個人的眼睛都是紅紅的,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。再互相打探楚靈王的消息,卻是子虛烏有。
“原來是謠傳啊!”大夥看似松了一口氣,內心那塊石頭卻更加沈重了。
過了幾天,同樣的事情又重演一次,引起的混亂不亞於前一次。惶恐的情緒彌漫在郢都的每一個角落,同樣也使得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坐立不安。
“幸好沒有聽觀從的建議。”王子比心裏暗想。他甚至開始後悔,當初為什麽會輕易上觀從的當,從晉國跑回來爭奪什麽王位。老老實實地呆在晉國當寓公,衣食無憂地過一生不也是挺好的嗎?
不久之後的一天夜裏,城內突然騷亂起來。這次不是幾個人,而是幾百人在各條大街小巷上邊跑邊喊——
“大王回來啦!”
“前鋒已經到了東門外!”
“大王有令,郢都軍民速速開城迎駕,否則城破之日,全城皆屠!”
“亂黨格殺勿論,一個不留!”
王子比聽到了,連衣服都沒穿整齊,就跑到王子黑肱府上商量對策。
“哥哥,你說他會殺了我們嗎?”黑肱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不知所措。較之王子比,他顯得更沈不住氣。
“應該不會吧,再怎麽說,咱們也是兄弟。”王子比這樣回答,卻發現這話其實連自己也說服不了。
黑肱說:“可我們殺了他的兒子啊!”
王子比說:“那是棄疾派人幹的,與我們無關……”
“哥哥!”黑肱打斷他的話,“你覺得他會相信嗎?就算我們有機會到他面前辯白,你覺得他會相信嗎?”
“恐怕不會。”王子比頓時面如死灰,他沈吟了半天,說,“而今之計,只能快去找棄疾商量,請他出陣與之一戰,或許還有勝算。”
“對,快去找他!”
兩個人慌裏慌張,正準備出發,聽到門外喧嘩,只見棄疾的親信鬥成然獨自駕著馬車,不顧衛兵的阻攔,氣急敗壞地闖進了前院。
“大王,大王回來了,百姓們害怕屠城,已經打開城門!”鬥成然說著,幾乎是從馬車上滾落下來,跪倒在二人面前。
王子比和王子黑肱面面相覷,雖然是冬天,腦門上的汗滴卻不住地冒。王子比急忙問道:“棄疾呢?棄疾現在哪裏?”
“蔡公……蔡公已經遇害了!百姓害怕屠城,要拿你們人頭去迎接大王,他們攻破了蔡公府,見人就殺,見東西就搶,蔡公剛露面,就被他們……”鬥成然話沒說話,已經哭成了個淚人。
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嘴巴張得老大,半天說不出話來。
“他們很快就會到這裏來,兩位趕緊逃吧,千萬不要被亂民們抓到了。”鬥成然哽咽著,像是回憶起某個可怕的場景,不住搖頭,“太慘了,太慘了,堂堂楚國王子,竟然死無全屍!”
正說著,門外火光沖天,前前後後都有人喊:“快開門,快開門!”接著聽到重物撞擊大門的聲音,間雜著各種各樣的呼聲,王子比聽得最真切的是——“千萬不要放走了叛賊!”
“完了。”鬥成然頹然道,“來不及了!”
“哥哥,現在怎麽辦?”黑肱看著王子比。
“還能怎麽辦?你我乃堂堂的楚國王子,要死也要死得體面,不能落在這些賤民手裏。悔不該,當初輕信了觀從的詭計,從晉國跑回來幹這些傻事。”王子比說著,拔出腰中的佩劍往脖子上一抹,鮮血濺得滿地都是。
王子黑肱猶豫了一下,也拔出佩劍,自刎身亡。
鬥成然看著二人倒下,來不及抹幹臉上的眼淚,嘴角已經露出一絲陰險的笑容。
《春秋》記載:“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。”說得明白,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兄弟倆的自殺,乃是棄疾一手導演的好戲。他充分利用了二人對形勢的不了解,略施小計,便逼得他們拔劍自殺,為自己的上臺鋪平了道路。
回想起來,當初王子比從晉國啟程回楚國,韓起曾經問叔向:“你認為子幹(王子比字子幹)此去能成大事嗎?”
“難。”叔向不假思索地說。
韓起不解:“同惡相求,如同商人追逐利益,怎麽會難呢?”意思是楚靈王得罪的人太多,已經成為全民公敵,大夥兒為了反抗他而團結在一起,就像商人追逐利潤一樣自覺,成功應該不是難事。
叔向說:“沒有同好,哪來的同惡?”叔向的意思是,大夥都討厭楚靈王不假,但討厭楚靈王不代表喜歡王子比。因此,就算是把楚靈王推翻了,王子比也不見得能夠“成大事”。
“您如果問我王子比能不能夠得到楚國,我可以實話告訴您,如果有下列五種情況,想得到一個國家是很難的。第一種是身份顯貴而無賢人相助,第二種是有賢人相助而無強勢的內應,第三種是有內應而無謀略,第四種是有謀略而不得民心,第五種是有民心而無美好的品德。”叔向接著說,“您想想,子幹來到晉國已經有十三年了,跟隨著他的那些人,無論是楚國的還是晉國的,沒有一個知名人士,這是無賢人相助;楚國的親族不是被消滅,就是背叛了他,這是沒有內應;現在尚未摸清楚情況,就草草回國,這是無謀;出國十三年,人們早就將他忘得差不多了,這是沒有民心;被迫逃亡在外,卻沒有人同情他,這說明他人品實在不怎麽樣。相比之下,現在的楚王雖然暴虐,但還是頗有人君之度,至少對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能夠包容。子幹一無是處,卻想取而代之,您覺得他能夠得到楚國嗎?”
“那依你之見,楚國最終會落到誰手裏?”
“王子棄疾。”叔向說,“此人身為蔡公,又得陳人之助,實力強橫,而且沒聽說有什麽劣跡,治下盜賊不興,民無怨言,威望很高。自古以來,楚國王室動亂,總是小兒子勝出,我看這次也不例外。”
韓起說:“話雖如此,當年齊桓公、晉文公都是流亡國外,後來不但當了國君,還成為霸主,凡事不可一概而論,說不定子幹也有這樣的福氣呢?”
“子幹怎麽能夠跟他們相比呢?齊桓公小的時候就受到齊僖公的寵愛,雖然出逃在外,仍有鮑叔牙、賓須無、隰朋等名士追隨,有莒國、衛國作為後盾,還有國、高二氏為內應。他本人從善如流,行為莊重,不貪財,不縱欲,樂善好施。這樣的人當上國君,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先君晉文公,乃是狐姬之子,受寵於晉獻公,自幼好學不倦,十七歲的時候身邊就賢人雲集,流亡在外的時候,有狐偃、趙衰為心腹,有魏犨(chōu)、賈佗為手足,有齊、宋、秦、楚等大國為後盾,還有欒枝、郤縠(xìhú)、狐突、先軫等豪強為內應,雖然流亡了十九年,這些人都對他不離不棄。老天要讓晉國興盛,不選擇他又選擇誰呢?我跟您說,子幹跟這兩位沒法比,您看他離開晉國無人相送,回到楚國也沒人迎接,這樣的人想當國君,那是做夢!”
那麽,當王子比和王子黑肱自殺的時候,真正的楚靈王,究竟在哪裏呢?
原來,棄疾剛入郢都,便派了大量的奸細前往楚靈王軍中,散布郢都失陷的消息,而且宣布:只要自行脫離部隊,一概既往不咎。楚靈王聽到這個消息,大吃一驚,連忙帶著部隊回師郢都。沒想到一路走,將士們就一路開小差,走到訾(zī)梁(今河南信陽境內),部隊已經所剩無幾。恰在此時,大子祿和公子罷敵的死訊也傳到了軍中。
遭遇了喪子之痛,又逢眾叛親離,楚靈王萬念俱灰,也不願再回郢都。於是他身邊的人很快就走光了,只剩他獨自一人沿著漢水南下。曾兩次受過王恩的申亥(大夫申無宇之子,楚靈王曾兩度寬恕過申無宇)在棘門(地名)的蘆葦地裏找到了他,將他偷偷帶回家。
一個月之後,楚靈王在申亥家裏自縊身亡。
棄疾一點也不浪費時間。王子比和王子黑肱自殺的第二天,他便即位為君,成為了歷史上的楚平王。
王子比被厚葬在訾(zī)地(今河南省境內),而且有了一個專門的稱號——訾敖。前面說過,敖是楚地方言,意思是雖然即位,卻沒有盡到國君的責任。在楚國的歷史上,有記載的已經有若敖、堵敖、郟(jiá)敖,王子比與他們同列,倒也算是有了一個名分。
郢都城內仍舊人心惶惶。楚平王用楚靈王嚇死兩個哥哥,也把郢都人嚇得不輕。大部分官員對新政權持觀望態度,有人甚至稱病不朝,好給自己留一條後路。
但這難不倒楚平王。
沒過多久,楚靈王的屍體在漢水被發現。臉已經腐爛得不可辨認,僅能從服飾上判定他的身份。楚平王命人將屍體帶到郢都,在國人面前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。
於是,大夥徹底心安了。
令人尷尬的是,數年之後,申亥終於向政府報告了楚靈王的真正死因,而且交出了他的靈柩。沒關系,這時候楚平王的統治已經穩固了,他輕描淡寫地說了句“原來搞錯了”,命人把原來那具屍體挖出來,又為真正的楚靈王舉行了葬禮。
鬥成然擁立有功,被任命為令尹,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負責楚國的軍政大事。原來楚靈王濫用民力,欺淩諸侯,現在一切都在楚平王和鬥成然的安排下撥亂反正。
陳、蔡二國恢覆了獨立。當年楚靈王打著護送公孫吳回國的旗號吞並陳國,楚平王便把公孫吳找到,讓他當了陳侯,也就是歷史上的陳惠公。蔡國的大子有被楚靈王當作犧牲祭祀山神,楚平王便封大子有的兒子公孫廬為蔡侯,也就是歷史上的蔡平侯。楚靈王通過大規模“人地置換”來斷絕被侵占地區人民的覆國之念,楚平王則讓這些被遷徙的人們又回到故土。
在國內,楚平王大賞有功之臣,向國民施舍錢糧,赦免有罪之人,選拔賢能之士……總之新官上任三把火,該燒的都燒了,贏得滿堂喝彩。觀從曾經勸王子比殺楚平王,離開王子比後一直隱居在蔡國,楚平王也不介意,派人將他找回來,說:“你想要什麽,我都答應。”
觀從的回答很委婉:“臣的先祖曾經擔任蔔師的助手。”
楚平王於是任命觀從為蔔師,讓他負責宮中的占蔔事務。
為了在諸侯面前樹立全新的形象,楚平王還派大夫枝如(覆姓)子躬出使鄭國,歸還楚靈王時代強占的犨、櫟兩地。枝如子躬領命而去,回來的時候卻沒有完成使命。據說此君到了鄭國,跟鄭國君臣拉家常,聊天氣,絕口不提歸還土地的事。倒是鄭國人先沈不住氣了,主動問他:“聽說楚王要歸還寡君犨、櫟兩地,請問有那麽回事嗎?”
“我可沒聽到這樣的命令喲。”枝如子躬漫不經心地說。
鄭國人也不好再追問。
回到郢都,楚平王問他事情辦得怎麽樣了,枝如子躬把帽子取下來,脫掉上衣,叩頭說:“下臣違抗了大王的命令,這事沒辦成,請大王懲罰下臣吧!”
“哦?為什麽?”
“犨、櫟兩地,乃我國北部重鎮,視之為國家門戶亦不為過。雖是先君通過武力強占而來,輕易拱手讓人實非明智之舉,所以下臣鬥膽違抗了您的命令,甘願受罰。”
楚平王大為感動,拉著他的手說:“快把衣服穿起來,回家去吧。下次不谷有重要的事情,再找您來幫忙。”
不谷是諸侯自稱,比“寡人”更為謙遜。枝如子躬使命未達,當受處罰;然而愛國之心,著實可嘉!楚平王讓他回家去歇著,不賞不罰,既維護了自己的權威,也不至於冷了忠臣的心,乃是明智的處理方式。
公元前528年十月,吳國攻占楚國的附庸州來。令尹鬥成然請求討伐吳國,楚平王不答應:“我還沒有安撫人民,沒有侍奉鬼神,沒有完成守備,沒有安定國家,這個時候動用武力,失敗了可沒有後悔藥可吃。州來在吳國,和在楚國沒有什麽區別,隨時可以要回來。”
不討伐不代表無行動。第二年夏天,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(今湖北秭歸縣境內)檢閱西部地區部隊,派屈罷在召陵檢閱東部地區部隊,同時安撫當地百姓,施舍錢糧,救濟貧困,恤孤養老,收容流浪人員,寬免孤兒寡婦的賦稅,選拔地方上的賢能之士。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楚國面貌煥然一新。尤為難得的是,這種休養生息政策被堅持了長達五年之久。直到公元前523年,楚國不築城,不用兵,老百姓過了五年踏踏實實的太平日子。
【齊景公公然挑戰晉國的底線】
公元前536年,晉國的首都新田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——齊國的君主齊景公。齊景公此行的目的,一則是朝覲晉平公,二則請求晉國同意齊國對燕國用兵。
原來,三年前燕國發生政變,燕簡公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,逃到了齊國。齊景公意欲幫助燕簡公覆國,但是又擔心晉國幹涉,於是主動上門請示匯報。
晉平公同意了齊景公的要求。燕國的大夫以臣逐君,自是大逆不道,齊國主動要求討伐亂臣賊子,晉國沒有理由反對。於是同年冬天,齊國向燕國宣戰,但是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:兩國不戰而和,在濡上(地名)舉行了會盟。燕國以祖上傳下來的禮器向齊國行賄,而且將公主嫁給齊景公做小老婆。齊景公財色雙收,便也順手推舟,將燕簡公又帶回臨淄去了。
毫無疑問,齊景公這個人是有想法的。
作為一代昏君齊靈公的兒子和亂世梟雄齊莊公的弟弟,齊景公的童年在多次宮廷政變中度過。崔杼之亂將他推上了國君的寶座,成為傀儡。即位之後不到一年,又遇到慶封之亂。直到公元前545年慶封被驅逐,齊景公才算松了一口氣。
自古雄才多磨難。齊景公中人之資,談不上雄才大略,然而多年的委曲求全磨煉了他的心智,增強了他的膽識,先祖齊桓公的故事更是鼓舞著他去重振東方大國的雄風。
齊景公的晉國之行應該有收獲,任何人,只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洞察力,便不難看出晉國已經在走下坡路。齊景公躊躇滿志而歸,更加堅定了自己領導齊國崛起的信心。但是在此之前,他必須等待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。
而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來了。
公元前534年七月,大夫子尾病逝,其子高強繼承家業。大夫欒施想趁機介入高強的家政,派人殺死了子尾留下的家宰(首席家臣)梁嬰。同年八月,欒施自作主張,為高強指定了新的家宰。
欒施的舉動引起了高強家上下的同仇敵愾。他們暗地裏發放武器,武裝族人,準備進攻欒施。子尾的生前好友陳無宇也積極備戰,打算幫助高強。
陳無宇是什麽人?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。齊國的每一次動亂,陳家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“我能從中得到些什麽”,而且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。這一次高強要攻打欒施,他又怎麽能夠不推波助瀾,煽風點火呢?
有人將高強家的異動告訴了欒施,提醒他要多加防範。欒施一開始不相信,說的人多了,他才將信將疑,帶上幾名隨從,想去高強家看個究竟。
剛出門不遠,就被一群家臣攔在了路口。
“主公千萬別去,臣等剛剛觀察過,高強家武士雲集,正整裝待發,您去就是送死!”
“不可能!我不相信高強這小子敢如此膽大妄為!”欒施一把奪過車夫的馬鞭,將車夫推到一邊,揮鞭欲進。
家臣們死死拉住韁繩,更有人直接跪在路中間,不讓馬車通過。
看到家臣這副架勢,欒施心裏明白,這事八成是真的了。這位並不高明的陰謀家慌了神,他思前顧後,想了多種應對措施,最後竟然想到:陳無宇是子尾的生前好友,高強對陳無宇十分尊重,不妨去向陳無宇請教一番,聽聽他有何高見!於是掉轉車頭,直奔陳家而去。
這可真是才離狼窩,又奔虎口。陳無宇這邊早就準備好了,上千名精壯族兵全副武裝,正齊刷刷地在院子裏候命,只等高強那邊動手,就殺出去配合。只不過陳無宇的保密工作做得比高強好多了,從表面上看,陳家與往常無異,進出的人都帶著一種天下無事的表情,看不出任何問題。
也許是生性過於謹慎,欒施的送貨上門,倒讓陳無宇心裏一虛:莫非消息走露,欒施是有備而來?
當他聽說欒施連衛隊都沒帶,僅帶著幾名隨從前來的時候,更加確認了這一想法。欒施胸有成竹,說不定已經暗中聯絡了其他家族勢力,甚至取得了齊景公的支持!陳無宇越想越不對勁,他思忖片刻,命令族兵全部撤到後院躲起來,自己也脫下盔甲,換上便服,親自來到門口迎接欒施。
欒施完全蒙在鼓裏,見到陳無宇就緊緊握住他的手:“有件要緊的事,一定要聽聽您的意見。”
陳無宇本來就心虛,被欒施這麽一握,立刻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:人家這是在試探我啊!可不能讓人牽著我的鼻子走,得反客為主。他也用力握住欒施的手,說:“您來得正好,我也正好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向您報告,剛剛準備去您府上,馬車都備好了!”
“哦?”欒施被弄糊塗了。
“我剛剛接到消息,子良(高強字子良)家正在發放武器,準備攻打您,這會兒正在作戰前動員,您可千萬要小心!”
“啊,有這樣的事?”欒施裝出吃驚的樣子,心裏想:陳無宇原來知道這件事,情況不是那麽簡單,他很有可能已經摻和其中!就在欒施腦子轉得飛快的時候,陳無宇又說了一句話:“您現在動手,馬上回去武裝家臣,先發至人,必可打高強一個措手不及。無宇不才,願意助您一臂之力!”
這句話徹底讓欒施醒悟過來了:陳無宇在煽陰風,點鬼火,想要欒、高兩家自相殘殺,他好從中漁利!
“您在說什麽呢?”欒施說,“子良還是個孩子,我受子尾的委托扶持他,所以才又費心為他選定了家宰。我愛他還來不及,怎麽可能派兵去攻打他呢?日後我還有臉去見祖宗嗎?您和子尾是至交,如果您有心幫我,何不去到子良家裏,要他放棄攻打我的念頭?世上的事情,以和為貴,如果做好了,也是陳家的福德。”
陳無宇的反應很快,臉紅了一下,立馬向欒施下拜,說:“您大人有大量,無宇深感欽佩,我這就去子良家,勸他放棄愚蠢的念頭,不要與您為敵。”
這場一觸即發的爭鬥,因為欒施的誤打誤撞,最終竟真的以和為貴,化幹戈為玉帛了。
但是且慢說“最終”。
時隔兩年,公元前532年夏天,臨淄城內再次騷動:欒、高兩家聯合起來,準備攻打陳氏和鮑氏。
鮑氏就是鮑叔牙的後人,此時的族長為鮑國,是鮑叔牙的曾孫。
兩年前欒、高兩家還勢同水火,兩年後怎麽會聯合起來向陳、鮑兩家開戰呢?關於這一點,史料沒有任何解釋,也無法解釋,因為完全是子虛烏有。
事情是這樣的:某一天有人跑來告訴陳無宇,說欒、高二氏已經武裝起來,馬上就要向陳、鮑二氏發動進攻了。陳無宇大吃一驚,一面動員族兵,一面跑去聯絡鮑國。來到鮑家,發現鮑家已經是全副武裝,作好戰鬥準備了。兩人合計了一番,派出探子去打聽欒、高兩家,得到的情報是:欒施和高強分別在自己家裏,正擺開宴席,準備飲酒。
事實很清楚,欒施和高強根本沒有攻打陳、鮑二氏的意思,完全是有人在造謠。但是陳無宇聽到探子回報,不是松了一口氣,而是對鮑國說:“情報雖然不準確,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們曾經想和他們開戰,肯定會對付我們。不如趁著他們準備喝酒,先進攻他們?”
鮑國說:“有道理,咱們就這麽幹!”
這真是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兩個人帶著族兵,主動向欒、高兩家發動了進攻。
欒施和高強確實是在喝酒,而且還喝了不少。聽說陳、鮑兩家來攻,高強便出了一個昏招:“我們先把國君抓在手裏,看他們還能怎麽樣?”欒施也表示讚同。於是兩人派兵進攻齊景公的寢宮,打算綁架齊景公。
紛紛擾擾中,那個名叫晏嬰的矮子再度表現出智者風範。他穿著整整齊齊的朝服,站在寢宮之外。欒、高、陳、鮑四家都派人來拉攏他,他一概不理。
家臣問:“您是打算幫助陳、鮑二氏嗎?”
“幫他們?”晏嬰反問,“有什麽好處?”
“沒有什麽好處。”家臣想了想,說:“那咱們就幫助欒、高二氏?”
晏嬰說:“你覺得他們打得過陳、鮑二氏嗎?”
家臣松了一口氣,說:“那咱們趕快回去吧!”
“回哪去啊?”晏嬰說,“國君現在被人攻打,我怎麽能夠走開呢?”
欒、高二氏攻打國君,晏嬰既然不想跟他們同流合汙,那就應該拿起武器反抗;如果不敢反抗,那就躲得遠遠的。可是晏嬰既不反抗,也不逃跑,袖手旁觀,反而振振有詞,把人家說得理屈詞窮。可見很多時候,圍觀也是一種姿態。
齊景公在這次事件中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。他派大夫王黑拿著當年周武王賞賜給姜太公的龍旗,打退了欒、高二氏的進攻,又在臨淄的稷門(西門)大獲全勝,接著乘勝追擊,在莊地(臨淄城內地名)再度獲勝。臨淄的居民受到鼓舞,也行動起來,幫著攻打叛軍,最終在鹿門(東南門)將欒、高二氏徹底擊潰。
欒施和高強倉皇出逃,跑到魯國去避難。他們的家產被陳、鮑瓜分一空。
晏嬰對陳無宇說:“您從欒、高二氏那裏得到的土地,必須交還給國君!禮讓,是德行的主體,是最高的美德。人都有血氣,都有爭利之心,您這樣明目張膽地將別人的家產占為已有,不只是國君有意見,別的大臣也有意見,您承受得住嗎?利益不可強取,取之有道方可長久,您只有追隨著道義,才能增長陳家的福氣啊!”
無須晏嬰做太多的思想工作,陳無宇很爽快地說:“行,就聽您的。”不但將新占的土地全部獻給齊景公,而且主動提出告老還鄉,回到莒地(陳氏封邑)去安度餘生。齊景公得到這些土地,說話的底氣就硬多了。
公元前530年春天,齊景公派上卿高偃將燕簡公送到了唐地(燕國地名),讓他在唐地安頓下來。同年夏天,齊景公、衛靈公、鄭定公聯袂前往晉國,朝覲了剛即位不久的晉昭公。
鄭定公是鄭簡公的兒子。就這一年春天,在位三十六年的鄭簡公去世了。按照規矩,諸侯五月而葬,鄭定公不等鄭簡公的葬禮舉行,便強忍著悲痛,在子產的陪同下前來朝覲晉昭公,對於日薄西山的晉國來說,這份孝心委實可嘉。
魯昭公也想去湊這個熱鬧,但是人走到黃河邊,又被晉國人擋了回去。原來,公元前532年秋天,魯國人入侵莒國,攻占了郠(gěng)地(莒國地名,在今山東省境內),而且將戰俘作為犧牲祭祀社稷之神,開活人獻祭之先河。莒國人跑到晉國去告狀,恰巧那時候晉平公去世,晉國人便將這事先放一邊,沒有追究魯國的責任。當時不追究,並不代表秋後不算賬,等到魯昭公主動前來獻殷勤的時候,晉國人便讓他吃了閉門羹。
齊景公則受到了熱情歡迎。晉昭公專門為其設宴,各路諸侯作陪,還舉行了投壺游戲。
所謂投壺,是周朝貴族圈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。賓主二人相對而坐,中間立一銅壺,壺身大而圓,壺頸狹長,壺口寬大,壺裏裝著豆子,兩人輪番以“箭”(柳條之類的細樹枝)投入壺中,每人限投四次,多中者勝。投壺講究的是雍容典雅,動作不能粗魯,表情不能誇張,旁邊還有樂師奏樂,投壺的動作如果能夠與音樂合拍,且又能投中,則為最佳。
晉昭公先投,荀吳在一旁獻祝辭,說:“有酒如淮水,有肉如山丘,寡君如若投中,可以統帥諸侯。”說完,晉昭公果然投中,晉國群臣均喜形於色。
說者有心,聽者有意。齊景公持“箭”在手,也為自己說了一段祝詞:“有酒如澠(miǎn)池,有肉如山陵,寡人如若投中,將代替您而興起。”這完全是跟晉昭公對著來了,荀吳臉色大變,齊景公卻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投,也中了。
晉國人完全沒有料到齊景公會來這麽一手,感覺到很錯愕。當時晉國大夫士伯瑕就暗中責備荀吳:“您失言了,晉國本來就是霸主,跟投壺有什麽關系,投中了也不值得大驚小怪。現在倒好,反讓齊侯占了我們國君的上風,他這次回去,肯定不會再來了。”
荀吳也有點後悔,但仍然嘴硬:“我們的軍隊統帥堅強有力,比原來一點也不差,齊國敢怎麽樣?”
兩個人的對話不小心讓齊國大夫公孫傁(sǒu)聽到了。公孫傁快步走到堂上,對齊景公說:“天色已晚,您也勞累,可以退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